怎样通过天气预报知道下雨了?
1、不怕阴雨天气久,只要西北开了口。
2、水里泛青苔,天有风雨来。
3、天上鱼鳞斑,晒谷不用翻。
4、红云变黑云,必有大雨淋。
5、云低要雨,云高转晴。
6、云绞云,雨淋淋。
7、黑蜻蜓乱,天气要旱。
8、时雨时晴,几天几夜不停。
9、日落乌云涨,半夜听雨响。
10、星星明,来日晴。
11、扑地烟,雨连天。
12、水缸穿裙,大雨淋淋。
13、星星稀,好天气。
14、直闪雨小,横闪雨大。
15、日落胭脂红,非雨便是风。
16、蚂蚁搬家早晚要下。
17、云自东北起,必有风和雨。
18、炸雷雨小,闷雷雨大。
19、西北起黑云,雷雨必来临。
20、雷轰天边,大雨连天。
21、泥鳅静,天气晴。
22、燕子低飞要落雨。
23、朝有破紫云,午后雷雨临。
24、泥鳅跳,雨来到。
25、黑云接驾,不阴就下。
26、星星眨眼,有雨不起。
27、鸡进笼晚兆阴雨。
28、有雨山戴帽,无雨山没腰。
29、蜻蜓飞得低,出门带笠。
30、咸物返潮天将雨。
31、蜜蜂归窠迟,来日好天气。
32、青蛙叫,大雨到。
33、鱼儿出水跳,风雨就来到。
34、日落云里走,雨在半夜后。
35、不怕初一阴,就怕初二下。 久晴大雾必阴,久雨大雾必晴。 十雾九晴。
36、雷轰天顶,虽雨不猛。
37、天上跑台云,地上雨淋淋。
38、云向东,有雨变成风,云向南,水涟涟,云向西,下地披衣。
39、南闪火开门,北闪有雨临。
40、星星密,雨滴滴。
41、天上豆英云,地上晒死人。
42、乌云拦东,不下雨也有风。乱云天顶绞,风雨来不小。
43、柱石脚下潮有雨。
44、草灰结成饼,天有风雨临。
45、云下山,地不干。
46、天色亮一亮,河水涨一丈。
47、小暑一声雷,倒转做黄梅。
48、太阳现一现,三天不见面。 天上鲤鱼斑,明日晒谷不用翻。 夜星繁,大晴天。
贵州省紫云县天气预报
02月01日(今天)
白天:中雨
夜间:小雨
0~4℃
东北偏东风 2级
02月02日(周二)
白天:小雨
夜间:小雨
1~3℃
东风 1级
02月03日(周三)
白天:小雨
夜间:中雨
3~5℃
东南偏东风 1级
描写天气的谚语有哪些?
内容推荐:
1、好天狂风不过日,雨天狂风时间长。
2、一场秋雨一场寒,十场秋雨穿上棉。
3、先劣躲下牛毛没大雨,后下牛毛不晴天。
4、蜜蜂迟归,雨来风吹。
5、咸物返潮天将雨。
6、云在东,雨不凶;云在南,河水满。
7、夜星繁,大晴天。
8、燕子窝垫草多鬼胳彩,雨水多。
9、不刮东风不雨,不刮西风不晴。
10、朝霞不出门,晚霞行千里。
11、乌云接日头,半夜雨不愁。
古代有天气预报吗
古代有天气预报。
事实上,在中国历史上,很早就有关于气象观测的记录。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卜辞中就有天文、气象、预测天气的记载。
到了宋代,随着指南针、印刷术和的发明,天文、气象方面的观测活动更加丰富,观测方式也多样化。下面来说说宋代的天气预报。
1、报晓人,专门的天气预报员。
在宋代,大城市里的报晓者,就担负着报告天气的任务,市民每天早晨起床,就能“收听”到报晓人带来的当日气象服务。
根据南宋人吴自牧在《梦梁录》中的记载,每天清晨四更前后,当杭州城周边的寺观开始鸣钟之时,寺观中的行者头陀就会沿街报晓兼报告天气。
若晴则说“天色晴明”,阴则说“天色阴晦”,雨则说“雨”。其报告的方式主要是寺观庵舍的行者头陀在划定好的区域内,沿街敲打铁板或木鱼,口头报告天气,为上朝的官员、宿卫的士兵以及市民服务。
当时对报晓人可能有较为严格的约束,即使是风雨霜雪等恶劣天气里,报晓人也不敢有一日停歇。
2、专门的气象预报机构
宋代气象预报分为朝廷、和民间等。朝廷的气象预报主要由太史局、翰林天文院两个机构负责。两套机构并存,互相验证,确保准确。
太史局中,具体观察天象、气象的是崇天台,又称禁台。翰林天文院也有精密的设备,宋史记载 “置浑仪于翰林天文院之候台。”而且有专职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。培养的学生都是本院的后备专家。其学生不乏颇有成就者,典型如史序:“史序字正伦,京兆人。善推步历算,太平兴国中,补司天学生。太宗亲较试,擢为主簿。稍迁监丞,赐绯鱼,隶翰林天文院。雍熙二年,廷试中选者二十六人,而序为之首,命知算造,又知监事。”
另有一套气象预报,《武经总要》中的《天地日月星辰风云气候之式占候诀》5 卷,就是古代军事气象的汇总。
对一时一地社会生产、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,还是民间单纯、实用的气象预报。在前代丰厚实践积累的基础上,宋人已经掌握运用气象的基本规律,按当地具体情况预测天气,为农业、手工业生产、商业及出行、船舶航行提供了依据。
这些经验,多凝聚为谚语,可称之为气象谚语,既有短期,更多中长期气象预报,表现出一个季度或一年的气象变化规律。正是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式,大大普及了民众 的气象知识和气象预报经验。
3、专门的气象预报图书
宋人的气象预报无疑是建立在前代总结的基础之上,有关气象及预报的图书。
除了王安礼等重修的北周庾季才《灵台秘苑》15 卷号称古代占候四大著作以及前言邢昺的《耒耜岁占》 外,南宋学者郑樵也曾地列出《占候风雨赋》《云气图》《气象图》等气象典籍目录17个。
《宋史》收录《云气测候赋》和《占候云赋式》等气象典籍目录26个。占候文献之多,足以说明当时占候术的兴盛。
4、准确的预报结果
历代积累的经验、技术和精密的设备,使宋代气象预报颇有成绩,有时相当准确。
北宋科学家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中,记录了公元1076年某一县城发生的情况,是东亚关于方面的最早记录,他阐述了彩虹形成的原因,记载了“球形闪电”。
宋太宗端拱二年(989)十二月七日,太史局预报两天后有降雪,果然到了九日,一场大雪如期而至:“二年十二月丙 辰,大雨雪。前二日,太史言:月有苍白晕,西有黑气丈余,占云雨雪之象也。至是果验。 ”
宋真宗天禧四年(1020)四月六日,一场大约八级大风自西北袭来,刮的昏天黑地。“大风起西北,飞砂折木,昼晦数刻,命中使诣宫观建道场禳之”。显然是场沙尘暴。
这场大风早有预报。“四年二月,月犯箕。占曰:有大风。其年四月,西北大风起,飞沙折木,昼晦数刻。”根据天文变化,提前两个月预报一场大风,难能可贵。